辛勤付出结硕果 科普园地竞芬芳
——记石门县科普作家、科技组政协委员张友亮
张友亮同志在县政协会议上作关于《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的发言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认认真真,力求最好”,是石门县政协委员、县晚报社副社长张友亮的行为准则。参加工作25年来,他爱岗敬业,务实进取,乐于奉献,先后被省农业厅、市人事局、市农业局、市总工会、市科协授予“全省农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常德市十佳科普工作者”、“全市首届十佳农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常德市职工百名读书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多次获石门县委县政府记功嘉奖,各级奖励证书摞起来有80本之多。在担任县柑橘协会、县农学会秘书长期间,多次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张友亮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友亮同志在基层指导农民油菜栽培技术
勤奋的农技干部
自1985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大山深处走出的张友亮深深刻上了出生农村、醉心农业、服务农民的“农”字烙印。向实践学,向书本学,向农民学,向同事学,不弄懂弄通就不甘休,张友亮对新生事物有着执著的追求精神和独到的领悟能力。近年来,他每年自费订阅的农业科技和文学刊物费用都在2000元以上。“夜半鸡鸣人未眠,笔墨书香兴正浓”,凭着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对所负责的工作容易进入角色,做起来游刃有余。1997年春,在职称英语考试中,他从数千名参考者中脱颖而出,以96分的全省第一名好成绩折挂夺魁,次年顺利晋升农艺师中级职称。1997年7月,他主持的《石门县棉花增产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常德市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999年12月,他以在《湖南省优质水果早熟温州蜜柑高品质栽培技术推广》中的突出成绩荣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金质奖。2004年2月,他主持的《柑橘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项目》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张友亮长期深入基层,如鱼得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建设秀坪“中日友谊橘园”和改造蒙泉镇龙口桥村220亩低产橘园,身为县柑橘办副主任的他,在两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顶风霜,冒雨雪,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性下乡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几年功夫,橘园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包括日本柑橘专家在内同行们的赞誉,并获邀前往日本柑橘产区进行了考察访问,大大开阔了视野。他建议开办并担任编导的《乡村直通车》农业科技栏目,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县委农村工作部、农业局等多部门全力支持,2009年8月5日在石门县电视台首次播出,每周一期,图文并茂,上下互动,形象直观,塔起一座“桥梁”,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求技难、部门传技难的困扰,深受本县和周边县市数十万农民欢迎。对重点联系、担任顾问的易家渡镇恒园果业专业合作社,他经常深入走访调查,帮助出主意谋思路,对全社310名社员和4600亩基地悉心指导,为合作社成立四年即跻身常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带动当地及周边柑橘产业的优异成绩,作出了较大贡献。
张友亮撰写科普作品
高产的科普作家
“爬格子”,是张友亮十多年来的重要工作。
拿规划,写报告,报信息,出经验,推典型,实现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的完美结合,张友亮在全国科普界享有盛誉。
2009年11月,张友亮参加研究的中国管理科学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企业作为》,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课题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顶梁柱作用》获研究院“建国60年中国管理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并全文入刊《中国管理科学成果荟萃》,影响广泛。
一年一度的湖南科技论坛,因其多学科多领域的紧密合作和深入研究,而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在2009年11月中旬第八届“湖南科技论坛”上,张友亮撰写的《积极发展规模经营,构筑湖南现代农业》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被湖南科技出版社《科技创新与持续增长》专著收录,并进行了20分钟的专题学术报告。2009年12月31日,在“常德市粮食生产发展研讨会”上,他的论文《“双赢”战略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万全之策》受到评委会高度肯定,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11月,他的《突出“六化”主线,建设柑橘强县》被市农学会评为一等奖。2007年2月,他的《提高橘农组织化程度,化解产业深层次矛盾》被市科协、市人事局、市科技局联合评为常德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一等奖。2007年3月,在石门县首届学术论坛上,张友亮的《绿色GDP:永恒的追求》被评为一等奖。多年来的频频得奖,张友亮因而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称
“辛勤笔耕不厌倦,著作等身苦亦甘”,十多年来,张友亮共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业信息》、《辽宁青年》、《湖南日报》等各级报刊公开发表稿件1300多篇次,近110万字。2000年11月,广东省中山市水果商林加利从《农民日报》看到张友亮介绍维新镇重阳树村《脐橙飘香渡水河》的新闻报道后,与他联系购货,六年间共采购果品1400多吨,为农民带来财富330多万元。深圳市永明厨具公司董事长陈国平,看到商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投资上百万元,租下维新镇中渡水村上千亩荒山,一口气建起350亩高标准优质脐橙基地。受2002年8月5日《人民日报》的《石门万亩柑橘着“睡袋”》感召,广东杨氏、浙江天子、江西赣南等知名果品企业前往石门县大批量采购“高品质”柑橘,有力推动了全县柑橘产销工作。富有戏剧的是,他将自己建议并获组织初步采纳的石门县计划建设中国柑橘博物馆的消息发布后,引来了“柑橘老大哥”浙江台州黄岩区的考察团,了解到了石门县尚是“纸上谈兵”尚未付出实施的情况后,黄岩区紧锣密鼓地捷足先登,占地24764平方米、建筑面积8221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的中国柑橘博物馆,于2008年11月23日在黄岩永宁江畔隆重开馆,成就了中国柑橘文化的一段佳话。
近年来,张友亮参与编写了《新中国成立60年-常德成就巡礼》、《常德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集·我看这30年》、《石门县志》、《神奇石门》、《石门县志·柑橘篇》、《石门县农村实用技术教材》等著作,优秀事迹入选常德市科协出版的《传承科技圣火的人们》一书。勤于参加学术活动,他是中国柑橘学会终身会员、省园艺学会和市农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8月,张友亮被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吸纳为成员,成为省级“科普作家”。2008年3月,他被《中国作家》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
张友亮同志在基层了解调查柑橘销售情况
缜思的政协委员
“不能当‘名义委员’,一定要有所作为,认认真真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为社会进步发点光出点力”。2007年,由县科协推荐,当选县科技组政协委员以来,张友亮一直致力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责。
结合工作实际建言献策,张友亮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关于石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做优做强柑橘产业,提速石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把油茶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石门茶业,如何崛起?》等文稿论点重要,论据详实,论证充分,大部分文章被县委《工作研究》、县政府《石门经济》、县政协《石门文史》全文转发,建议采纳率较高,反响较好。2009年3月,在县政协七届三次全会上,张友亮关于《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的协商发言,产生了积极影响,转呈上级后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困扰基层多年的农业科技队伍薄弱问题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反映民情,传达民声,张友亮又有“提案大户”之别称。县政协七届二次全会期间,他一口气撰写了17篇提案,《成立石门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新建县城澧水新街口大桥》、《整治污染源,建立全县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建立农村党员发展长效与考核机制》、《建立全县合理化建议意见征集应用制度》、《建立人大、政协“两会”公路建设专题报告制度,突出解决城乡公路“破、烂、差”难题》、《建设“石门”标志性建筑和县城自然文化景观》、《主动施救城乡乞讨流浪人员,塑造党和政府人文关怀美好形象》等议题关乎民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落实,其中《重视“石门制造”和“石门输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被评为优秀提案。《石门茶业,如何崛起?》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决定从政策、规划、人力、财力诸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特别明确将涉农项目资金向茶叶产业倾斜,古老的石门茶叶产业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上政协科技组委员后,张友亮格外留心身边发生的一切,及时将所思所感记录在案,提案“选题准,材料实,影响大”, 撰写得心应手。三次全会期间,他先后提交了《把激发和实现全民创业当作经济强县战略的中心工作来抓》、《防范地震灾害刻不容缓》、《新建邵华等名人纪念馆营造石门人文景观亮点》、《将我县柑橘节融入湖南旅游节体系》、《改造九口堰等城区小巷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改建县政府广场满足市民活动需要》等15件提案。2009年3月30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石门县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石发〔2009〕2号),就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投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创业服务、保障合法权益、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掀起了全县新一轮的“创业热”。为维修破损严重的政府广场,县财政安排了36万元专款,修葺一新的广场又成了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对自己的付出得到重视,他感到非常高兴与欣慰。
“我要当好老百姓的代言人。”一边翻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一边侃侃而谈,张友亮说,他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建言献策,并在时机成熟时建立自己的政协委员工作室,“开门当委员”,力争出色地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