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立足产业建协会 搞好服务促发展

发布时间:2010-07-29 信息来源:桃源县科协 【字体:
  

——桃源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工作纪实

(2010年7月)

  桃源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简称桃源县农技协联合会)其前身为桃源县小康庭园经济协会,成立于1999年11月。近几年来,桃源县农技协联合会立足产业建协会、搞好服务促发展,使农技协组织得到快速发展与提升,规模日益扩大,体系日趋健全,模式日臻成熟,作用日见明显,在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下辖有各类农技协组织91个,共有会员2.55万个,占总农业户数的10.6%,服务带动农户12.8万户,占总农业户数的53.3%;拥有1个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3项发明专利,4项科技成果,17个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因工作成效显著,桃源县农技协会联合会先后被市民政局授予市全先进农技协组织称号,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称号。

一、立足产业建协会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推进组建。2004年由县政府行文成立了农技协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进行了成员调整,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技协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意见》。县委县政府每年将农技协组织的发展及相关活动内容纳入了议事日程,进行统一部署,并列入了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组建。柑橘、茶叶、蛋鸡、生猪、棉花、楠竹等是桃源县的支柱产业,为了更好整合个体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桃源农技协联合会按照“立足产业、突出特色”和组织多样化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科技示范户、经济能人、骨干企业或基层组织等牵头,相应组建了县级产业协会和乡镇协会,既有经济实体型协会,又有一般服务性协会; 既有“支部+协会+基地”形式协会、也有“协会+基地+农户”或“协会+实体+营销大户”等形式协会。实现了农技协组织和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双赢”。

  三是把握协会特性,引导组建。民营性、合作性、群众性、实体性,是农技协组织的基本特征。桃源农技协联合会在引导农技协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这些基本特征,切实做到了“三个坚持”,即:(1)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组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只对农技协组织的发展进行宏观的指导和政策法规上的监督,而不干预协会正常的生产经营等活动。(2)坚持“民办官助”的原则引导组建。在协会成立之前,联合会积极发动、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勾画组织框架,协助筹建;在协会成立之后,还要送上一程,尽可能地予以扶持和帮助。(3)坚持“高标准”引导组建。每个新组建的协会必须做到“四有”:即有一个可开发的产业、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基地或龙头企业作支撑、 有一批同业的经济大户、有一个畅销的产品销售渠道,使协会在成立之时即具半紧密或紧密结合经济实体的形态。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宁肯组织发展少一点、慢一点,也决不搞滥竽充数。

二、搞好服务促发展

  一是抓氛围服务,提升位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过街横幅、墙报等舆论工具和阵地,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农村专业协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充分利用全县一年一度的党训班、经济工作会议等一些重要会议和场合,对农技协会工作进行部署。创办了县农技协联合会会刊《金桥》,上送下发,全方位进行宣传、交流。2005年7月还配合省市新闻媒体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科技报、常德日报等开展了“农民专业全作组织宣传月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广大农民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激发了农民自发参与组建协会的积极性。

  二是抓培训服务,提升素质。为提高农技协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桃源农技协联合会先后邀请省市内有关领导、专家,对农技协组织法人代表、会计及乡镇分管人员等进行了6期农技协相关业务知识、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的培训。为启迪思维,开阔眼界,2006年5月组织7个农技协组织的16名负责人经港、澳赴台湾进行了农会和果树生产发展情况实地考察和学习;2007年6月组织20个协会组织负责人先后到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进行了农技协工作考察、学习和培训。为提高会员素质,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多期,受训人员2万多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1960户。

  三是抓“引联”服务,提升能力。(1)牵线搭桥,为协会寻求技术依靠。帮助茶叶协会、果联、生猪协会等与国内10余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集团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有10多位专家学者被协会聘为技术顾问。(2)争取项目引导,将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推广、科技开发项目交给各协会示范、实施。如县果联、县蜂业协会承担并完成了富硒产品研究开发,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县名优水果营销协会引进了柑桔保鲜新技术,新建了可储藏100万公斤的柑桔保鲜库。(3)建示范基地,助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建立了烟叶、富硒柑橘、大叶茶、蛋鸡等特色科普示范基地48个,把高新适用技术和先进生产模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生形象具体直观的生产效果,让其它农户跟着学、照着干。如通过建立“白洋青”鱼网箱养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网箱养鱼500多口,及精养鱼池1000亩。建立大叶茶示范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全县新发展大叶茶25000亩。

三、提档升级强产业

  一是完善章程,规范运作。坚持协会发展与规范并重,做到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以发展提高协会组织化程度。主要是以《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会计法》和建立协会的“四有”标准要求,根据农技协组织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对会员的权利与义务、机构的设置与职权、服务的内容与范围、财务管理等进行规范,帮助理顺关系。目前联合会所属基层协会均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并按制度实施管理,协会内部活力明显增强

  二是注重科技,打造品牌。大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帮助协会进行技术攻关制定相关技术规范、生产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论证,并适时组织协会产品参加省内外农产品评审会、交流会、博览会,创出了鲁胡子辣酱、“野茶王”有机大叶茶、三江牌绿色鸡蛋、 “桃花”猪鬃刷、富硒产品等一批国内著名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市场。“桃花”猪鬃刷打入了东欧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叶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

  三是整合资源,做强产业。以海螺山养鸡协会、郝坪农副产品流通协会、三江家禽养殖专业协会、县蜂业协会、县猪鬃协会等为试点,通过建立人事、财务、物资、营销等制度,加强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联合,统一品牌、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比较紧密的产权结构,资本同筹、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从而使协会凝聚力、竞争力得到增强,相关产业得到做大做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如三江家禽养殖专业协会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经营,集饲料加工、蛋鸡养殖繁育、科技示范推广于一体,带动全县蛋鸡养殖规模达800多万羽,成为桃源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每年为县域经济增收10亿余元,会员户均获利5万余元,使桃源成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蛋鸡养殖基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桃源农技协组织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带动功能不断增强,表现出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组织主体由官办向民营转变。目前八成以上的农技协都是由技术能人、经营大户或私营企业牵头、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成为农民自发组织、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社会团体和产业载体。 二是发展类型由单一向多元演变。全县农技协组织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贮运、营销和科技服务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多专业、多类型的发展格局。既有技术交流型协会,也有营销服务型协会,更有经济实体型协会。三是内部管理由松散向紧密过渡。目前有海螺山养鸡协会、蜂业协会等产供销、科工贸联合型、准高级形态专业协会24个。四是服务领域由产中向全程延伸。四成以上的协会由成立之初的单一产中服务,已扩展到为会员提供从技术、种苗到加工、贮运、销售一条龙式服务,带动功能得到较快提升。五是农民入会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自觉联合、主动成立的协会越来越多,强烈要求、主动加入协会的农户越来越普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