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富硒产品的做法与体会
桃源县开发富硒产品的工作,经过了15年多历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全县已有21个乡镇、220个村、18567个农户投入富硒产品开发,共建富硒产品基地32个,其中生产和生产加工基地23个,面积达8万多亩。已开发富硒农产品18类、52种、92款,年产量达4.8万吨。产品已远销广州、上海、北京、新疆、武汉、长沙等15个大、中城市。仅去年一年,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实现利润5095万元,助农增收5673万元。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坚定开发富硒产品的信心和决心。
起初,我们对开发富硒产品顾虑重重,生怕产品出来效果不佳,市场不好,给百姓添难,给政府加乱,给自已找麻烦。随着2006年全省补硒工程的启动,我们逐渐认识到,开发富硒产品,既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的大事情,也是一项老者能为、老有所为的好事情。此后不久,在桃源县老科协的指导下,由一批老科技工作者牵头和倡议,组建了桃源县老科协富硒产业分会,并多次组团到湖北恩施、陕西紫阳等地学习取经,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市场,特别是通过听取国内外硒专家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了对硒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一致感到,硒是一件宝,人体不可少,但这种元素不能由人体自身合成,主要靠从摄入的食品中补充。我国百分之七十二的地区缺硒,缺硒的土壤只能生产出缺硒的产品和食品。为保障人体适量补硒,就必须开发富硒产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成了人们普遍追求,而要做到健康长寿,适量补硒将成为广大缺硒地区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科学补硒、适量补硒是大势所趋,开发硒产品势在必行,这为开发富硒产品,打造富硒产业创造了客观需求和发展空间。另据中科院专家调查证实,桃源作为农业大县,属于适硒区,部分地区拥有天然高硒资源,开发硒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县富硒产品研究所所长颜送贵多年苦心求索,攻坚克难,自主成功研发并掌握了富硒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为我县发展富硒产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再加上近几年我县硒产业发展一年一大步的实际效果,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尽管在前进的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丝毫没有动摇我们做大做强富硒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开发富硒产品的每一项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开发富硒农产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分类建基地。实践证明,没有基地的产品,难以成为优质可靠的产品;鱼龙混杂的基地,难以建成实验示范的基地。因此,我们坚持一个产品建立一个基地、一个基地联接一批同业农户、一批同业农户组建一个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一个合作组织挂靠一个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一条龙。坚持专业化生产、标准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桃源拥有60多万亩油茶林资源,为了打造富硒茶油特色产业,我们引进外资老板,组建湖南博邦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打造“桃花源”富硒山茶油民族品牌为目标,投资2.2亿元,建立了5万余亩富硒优质油茶种植基地;在桃源县工业园征地100亩,引进国内先进设备,建成了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的富硒高档山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立各类富硒产品基地32个,其中实验示范基地9个,生产和生产加工基地23个。基地中已建立各类富硒产品专业合作社14个、专业协会4个,其中2个合作社获湖南省示范社荣誉称号,1个协会被评为全省先进组织。
第二、抱团闯市场。有市场才能赚到钱,能赚钱才会有决心,开发富硒产品才有积极性。在市场开拓上,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营销模式,主要拉通了三条路:一是捆绑销售的路。就是整合优质产品资源,集中出击。各基地利用各自的平台,在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把其他基地的产品带销出去,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运作成本,又能展示桃源富硒产品的整体形象,吸引商家打包购买。县富硒蜂业协会会长彭景春去年在推销自己产品的同时,还为7个基地带销了9个产品,仅富硒大米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70多万元。二是产销对接的路。借船下海,借鸡生蛋,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去掉中间环节,各基地直接与大公司、大超市对接,开展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合作,做形象宣传,让产品尽快进入大超市货柜,大公司运作。近年来,我们先后与长沙瑞纳福公司和亲硒元公司、上海景琪粮油贸易公司、上海富硒农产品配送中心、湖北钟氏硒源公司、南宁硒葆公司、北京佳禾富硒科贸公司、乌鲁木齐久业富硒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常德海达公司、常德永福公司以及广州、深圳、张家界等多家公司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网上营销路。网上营销以快捷方便,降低成本,突破时空,随时互动沟通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消费者应用。近年来,我们因势利导,除有计划地建立基地网上店铺外,还先后让部分产品进入常德日报户外传媒、尚一商城、桃花源商城、桃源特产超市、湖南亲硒元超市以及硒可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其效果正逐步显现。
第三、突出攻质量。质量是竞争力,质量是生命线。富硒产品作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其质量要求更高更严。为了保证富硒产品的质量,我们在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肥料(饲料)、统一配药、统一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的同时,突出了“三抓”。一是抓源头。重点是选好基地,选择好品种、肥料、饲料、农药和产品包装的原材料。确保富硒产品好看、好吃、安全。二是抓规范。我们会同常德市农业局、市老科协等部门向上申报的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已作为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816—832—2013),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2014年元月一号开始实施。各富硒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已经和正在完善企业标准,生产基地也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并落实到每个生产环节,形成了长效质量保障机制。三是抓管理。重点是把住准产和检验检测两道关口:凡不符合富硒产品生产条件要求的基地,不能作为富硒产品生产基地。出现一次以上市场不良纪录的企业或基地,立即停产整顿,整顿不到位的,其生产富硒产品的资格即被取消;每个批次的产品,都按要求进行检验检测,硒含量不达标、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产品,不能作为富硒产品。每个产品必须附有质检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日期,凡冒名顶替、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粗制滥造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厂。由于把关严格,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产品质量问题。
第四、始终抓科技。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用科技保质量,用科技促开发。一方面,抓科技普及、推广与培训。在技术已经成熟、开发已成规模的产品生产基地,采取编发资料、制订操作规程、办培训班等形式,全面普及技术。去年以来,我们把编印出版的《硒与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科学补硒50问》等书籍和《硒之宝》刊物等资料作为教材,与县农教办、农业局阳光工程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53期,培训2200多人次。另一方面,着力抓科技更新和新产品开发。富硒稻米生产加工基地在巩固提高、规模生产和批量上市富硒香米的基础上,又与长沙大学、长沙瑞纳福公司实行产学研结合,研发出了多维锌硒米和高必需氨基酸米,其中多维锌硒米已批量上市。近两年来,我们采取增硒降镉等手段,攻克技术难关,不断提高原有产品质量,还研发出了一些新富硒产品。现已进入实验示范和批量生产的有富硒猪肉、富硒腊肉、富硒葡萄、富硒红薯系列产品、富硒油葵油、富硒百合、富硒辣椒等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生态、绿色、安全的追求,我们正着手进行富硒循环农业的实验示范。桃源锦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一园四厂,即:桃源县富硒循环农业锦绣农牧示范园,下设日产30吨的富硒红米生产基地和加工厂、10万羽规模的富硒蛋鸡养殖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富硒饲料厂和富硒肥料厂,形成用富硒碎米和糠做富硒饲料喂鸡——鸡屎做富硒有机肥料肥稻——富硒稻谷形成的碎米和糠做富硒饲料的有机循环系统。
三,落实措施,切实保障富硒产品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第一、争取领导重视。富硒产业作为新生的朝阳产业,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呵护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我们除了采取口头和文字的形式经常向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负责人汇报外,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和实际效果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近些年来,县委、政府领导多次在各种大会上肯定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打造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富硒桃源的宏伟目标。并以县委、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专门下发了扶持富硒产业的8点意见,建立了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的县领导负责,实行专人、专班、专款、专室。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开发富硒产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政府领导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富硒基地指导工作,县委书记龚德汉将兴隆富硒大米基地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多次现场办公。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县委还请湖南农大的教授,在县委中心学习小组培训班上,为全体县、乡、局级干部讲授“硒与人体健康”知识课。各职能部门也鼎力相助,全力支持。县农业局局长除亲自调度富硒办日常工作外,另抽调3名骨干参与富硒办工作,每年还安排5万元钱办公经费。县质监局除了认真履行富硒产品质量监管职责任务外,还积极向上争取,使“湖南省富硒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落户桃源。县科技局、县药监局、县科协、县粮食局、县工商局、县农发行等职能部门都尽职尽责,全力支持,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建好三支队伍。包括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营销队伍。重点在选拔、培养、管理三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兼顾当前,积极引进层次不同的各类人才,采取干中学、学中干和集中培训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职位,做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三是注意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尽可能满足其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湖南省新合作富硒大米专业合作社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了党支部,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员工。
第三、提供优质服务。县富硒产业分会连接各个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对外以桃源富硒产品开发牵头人的身份出现,为基地开展业务活动出面、出力;对内充当县联合会的角色,为基地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坚持三条:一是尽心尽力,但不要这要哪;二是关心爱护,但不放任自流;三是引导竞争,但不厚此薄彼。各基地都是县分会的会员单位,相互之间公平公正竞争,每年采取绩效挂钩的办法,搞一次总结评比,分档次给予相应奖励。
第四、发挥会员作用。 一是发明者的作用。县富硒产品研究所所长颜送贵,从1998年开始潜心研究富硒技术。经过8年探索,7年拼搏,攻克了开发富硒产品的技术难题,先后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科技成果、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为桃源县发展富硒产业奠定了领先的技术基础;二是推广者的作用。我们从事富硒产品开发的江克平、陶大成、金建辉、刘春庭等同志,常年活跃在各基地的田头地边和生产车间,采取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的办法,为富硒产品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传授技术,从而确保富硒农产品研究一个、推广一个,成功一个;三是开发者的作用。为了把桃源县的富硒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我们从2007年开始,采取建基地、办试点等形式,致力于富硒产品的规模开发,涌现了刘兴海、彭景春、袁万胜、袁成华、郑红华、刘大宏、谢立钧等19个富硒产业企业家; 四是宣传者的作用。我们通过办《桃花源园艺与硒产业》月刊、建《桃源富硒农产品》网站、编发《硒与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硒之宝》等文集,并依托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宣传桃源开发富硒产品的情况。仅去年以来,我们就印发各种宣传资料上万册(套);五是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分会办公室5名工作人员,负责上下左右协调联络和接待服务工作,没有星期天,也没有上班下班,日以继夜,任劳任怨坚守工作岗位,使全县富硒基地有一个“主”、会员有一个“家”、开展活动有一个“头”,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推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