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是走进牙科诊所牙就不疼了,终于找到科学解释
你听说过医生给病人吃“假药”来治病的吗?
医学中,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效果的“假药”(如糖豆),有时竟会起到和吃了真药一样的治疗效果。这种神奇的现象被称作“安慰剂效应”,快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称作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的是某种物质实际上是无效的,但你相信它有效,从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个效应最早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他曾是二战期间美国的军医,正是在战争期间的经验,激励他研究安慰剂效应的现象。
毕阙在1955年正式提出了“安慰剂效应”,他指出了这种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因为病人自身相信治疗是有效的,从而使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
图片来源:VOX官网
实际上,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安慰剂。在抗菌素发明之前,医生们就会给病人使用一些毫无效果的普通粉末,但神奇的是,其中有些病人真的奇迹般康复,有的甚至还顺利熬过了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安慰剂效应”漫画
图片来源:B站科技专栏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反映了“安慰剂效应”。在1990年的一篇研究“戒烟”的论文中表示,研究人员发现一群没有接受“尼古丁替代物”帮助的人,在服用了没有任何效果的药物(安慰剂)后,只因他们被告知自己接受的就是“尼古丁替代物”,竟有39%的人成功戒烟。
再比如,牙痛的人有时会感觉到,当自己走进诊所时,紧张情绪便得到了舒缓,“牙痛”的症状似乎也缓解了一些。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使用“安慰剂”确实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舒缓病症的效果。
“安慰剂效应”的真相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神奇的“安慰剂效应”呢?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可以涵盖所有因素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但根据已知的研究,大概可以知道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原因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在心理上,“预期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期效应”
指的是主观期望可以明显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如牙痛的病人走进诊所就会感觉痛感变轻,这就是一种“预期”。
病人根据以往的经验,预期到自己的疼痛马上会因为医生的治疗而得到缓解。“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学上与期望、暗示有关,是主观意识影响到了生理变化的表现。
安慰剂效应
在生理学方面的解释,有专家将其归因为“内生性鸦片”。内生性鸦片是一种由大脑产生的化学物质,有着镇痛、麻醉的效果,亦可引发快乐的感觉。
研究人员发现,在病人服用安慰剂后,如果此时给病人注射纳洛酮
(一种可以对抗鸦片剂的药物),他们疼痛的感觉就会再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安慰剂效应与体内释放的鸦片剂有所联系。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剂并不能真正起到令人康复的效果。今天,有关“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原因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题,新的发现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无处不在的安慰剂效应
通常来说,安慰剂效应对那些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疾病更加有效。
此外,安慰剂效应还可以用于某些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如治疗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腰背痛等。这类患者在接受安慰剂治疗后,往往会感受到显著的镇痛效果(当然针对本身的身理疾病还是要正常服药)。
在生活中,安慰剂效应同样对人们有着积极的帮助。如当面对有考试
焦虑的学生时,对他们实施一些没有实际效果的药物或行为,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又比如在运动中,我们很容易把运动带来的精神上的好处归结于生理上的改善。但实际上,其中有些好处是来自运动所给予的一种暗示。
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在研究中发现,你所认为的自己的健康程度比实际测量的生理值更能预测你在运动中所获得的心理好处。
也就是说,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运动使自己保持健康,那么你能够从运动中就会得到更多好处,即使在某些生理指标上并没有显著变化。
安慰剂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
但安慰剂效应并不总是起着积极作用。因为它的存在,研究人员在进行药物试验时就无法准确判断出患者的康复反映是因为药物作用还是因为“安慰剂效应”,这对实验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故研究人员在实验时,常会设置安慰剂对照组,以此来排除“安慰剂效应”对药物疗效的干扰。
虽然安慰剂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安慰剂效应
并不是万能的,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不能将他作为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一味地依赖安慰剂效应有时非但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反而会
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期,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
在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面对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安慰剂效应来作为过渡手段,也许才是发挥它最大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安慰剂效应[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274-274.
[2]曾昭宁,Brown,WA.安慰剂效应[J].科学(中文版),1998:44-48.
[3]王铭悦,蔡丹.神奇的“安慰剂效应”[J].大众心理学,2020:27-28.
END
审核专家:
孙涛,心理咨询师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小西途说
由科普中国重新排版编辑
内容来自: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