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常德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常德市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2020年达到10.2%,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了既定目标达到10%的任务。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2021年11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湘政办发〔2021〕74号),要求各市州结合实际制定本地落实“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办法。为落实国、省文件精神,持续推进全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夯实服务“三高四新”的人才基础,按照市政府安排,市科协在广泛征求28个市纲要办各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科协(纲要办)等部门单位意见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常德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2022年4月15日,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五个部分,分别是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提升行动、重点工程和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明确了纲要实施工作方针和主题。
(二)工作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三)提升行动。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人群开展“五大提升行动”。面向青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统提升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深入开展各类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农民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大力开展农村科普主题活动;对产业工人深入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产业工人科普教育活动;对老年人实施智慧助老、银龄科普行动,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科普资源供给;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四)重点工程。一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将科普成效纳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基地等创建考核,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二是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繁荣科普创作,支持科幻创作,在科普作品评选中设立单独科幻奖励。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打造科普栏目节目。三是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四是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应急科普宣传协同机制,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资源。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加强区域科学素质交流合作,提升科普传播能力。五是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常德科技之星”等评选活动,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专兼职科普队伍,促进科技志愿者与我市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共融共通。
(五)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列入对区县市考核内容。完善检查评估机制,加强监测评估。通过开展科学传播职称评定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等保障落实。从组织保障、机制保障、条件保障和进度安排等方面保障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顺利完成。